p(v.sP4w
网友末儿在文正生日之际用古诗词格律写了篇词《蝶恋花》,拜读后,深感其不仅韵律工整、精巧,用典精准,更觉其能行古道,用古人表达方式阐说今日之事,令人敬仰、佩服,但也感觉出作者用字过于小心、谨慎因而显得未能道尽心事影响了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rU(zm
其实,在这方面古人比我们要随意、洒脱些,在文字的使用上无拘无束、逸兴遄飞,在写作上常常把自己逼入死角后,再出奇制胜用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文字拨云见日、重开一副新天地。 cj[y]2{1h
还记得杨万里的那首写莲的词: #q\C"N5ip
毕竟西湖六月中 w$p v
风光不与四时同 0@
-LV:jU
接天莲叶无穷碧 8WAg{lVs
映日荷花别样红 ykZ)`E]P`
初读这首词感觉到一步一惊心,因为作者把每个景物描绘得都很满,这似乎有悖于老师教导我们写作时要懂得节省和含蓄以便面把自己逼入墙角而窒息。但看杨万里对于下列文字的使用:“毕竟”(显得成竹在胸,涵盖到了极点)“接天”、“无穷碧”。说是一步一惊心,是觉得作者把这些意向表达的如此极致,时时替作者担心接下来的最后一句“词眼”该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这是最动人心魄也是最让人感觉兴奋的地方,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vm(% u!_P
接下来请看:映日荷花“别样”红,简简单单两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字涵盖了多少色彩以及美学意义上的表达,轻松化解文人的一腔焦虑。 X/Ae-1!
在这方面,把文字用得出神入化的还有南宋诗词大家李清照的《一剪梅》 j8lbn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M8h9i2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SFJK
仔细体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字虽是个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转折连词,但在此处却用得让人激动不已。 {AZW."?
个人觉得即使是晚唐词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同样使用了这个“却”但远不及女诗人李清照运用得更加熨帖而舒适。 Y!5-WXH
和末儿不很熟,甚至连一“面”之缘都没有,有的只是见其文字水平不在普通人之下,见识也很广,只是在文字使用上好像被什么东西束缚住手脚,缺少汪洋肆意的发挥,枉负了那么高的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