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82阅读
  • 62回复

(转两篇)辣口味为什么席卷全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egroup
 
发帖
2866
威望
16
贡献值
4
好评度
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最近接连看到两篇文章,分析对辣口味的偏好为什么会席卷全国。很有趣,跟大家分享一下。 `:N# 'i  
------------------------------------------------------------------------------------------------------------------------------ :0Z^uuk`gq  
?X@fKAj  
第一篇:重口味胜利的逻辑 (c0A.L)  
;^t{Il'j  
无论你承不承认,中国人的口味正在越来越重,吃辣的嗜好正在扩张版图,并在2000年前后,成为中国人的第一口味。 N0hE4t  
dJ$"l|$$  
虽然沙县小吃已经在很多地方取代了四川小吃的地位,但这种本来不崇尚辣味的福建风味,也不得不在餐桌上摆上辣椒酱。 fXrXV~'8  
d%l{V6  
其实,辣味爱好的扩张,跟太阳辐射、手机互联网的发展,还有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有奇妙联系。壹读君今天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爱吃辣。 $kR N h6  
%$%& m1Y  
当辣椒在明朝末年随着三桅帆船进入东亚大陆时,那些文雅的东方人将此种有着红红绿绿果实的小型草本当作了一种观赏盆景。接着,他们发现,这种原产于南美炙热土地之中的植物能够给人带来热的感觉,《药性考》称这种洋植物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于是,辣椒成了一种药物。当然,这些崇尚冲淡平和的祖先绝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代把这种药当了菜,顿顿在饭桌上吃。 {U&.D [{&  
74!oe u.>  
当然,中国的传统嗜辣版图与辣椒作为药物的适用性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直至2000年前后,这一版图的固定边界才被彻底打破,事情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9 fz(9  
Gt9&)/#  
嗜辣版图与太阳辐射量的关系 O=u1u}CP?  
o7IxJCL=Q  
2000年前后的大变动大事件之前,先让我们来说说事情发生变化之前口味格局背后的逻辑。  hi g2  
* #TUGfwy  
对传统嗜辣版图的一般解释,通常都与祛湿关联在一起。因此,四川、湖南、湖北和云贵、江西的部分地区的人们吃辣椒重口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多与这些省份的常年潮湿多雨固定在了一起。如《本草纲目》称花椒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按中医的说法,花椒就像一把火一样,能把肌肤体内多余的水分都烧掉。 .<kqJ|SVi  
C9p"?vX  
但问题来了————南方的多雨潮湿并非西南和中南所独有,广东、福建和江浙、上海,都是常年不下雨空气中也能捏出水来的地方。但为何这些地方的传统口味清淡而视麻辣为恐怖分子? v<Bynd-  
y% :4b@<  
事实上,同样是潮湿,西南中南是湿而阴冷,而东南华南则是湿而温润。按照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先生的发现,如果将重辣口味的版图与《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图》进行对照,重辣版图背后的秘密就水落石出了。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江西部分地域,换言之,长江中上流的大部分地区恰好与太阳辐射年总量低于110千卡的热量区相重合。那里的人之所以重口吃辣,是因为晒不到太阳。 l5L.5 $N  
^vG8#A}]  
当天空中的太阳不来加热肌肤下的血液神经,人就自己想办法来加热自己————吃辣椒。而且,在四川云贵湖南湖北和江西,越是山区之中的人,辣的口味也越重,因为山中云雾多海拔高,更冷。 <uj 8lctmP  
>0Q|nCx  
因此,在传统重辣口味版图中,辣不单是为了去湿,更是为了驱寒。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也潮湿但又温暖的华南和华东地区的人却不嗜好辣的原因。但这一局面,在近年来已被打破。麻辣口味在中国大肆扩张,这是2000年前后以来中国人口腔肠胃生活的最大变故。 xf|mlHS+  
N !TW!  
当然,川菜进入非重口味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早已有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北京你就能找到泸州大酒楼、五粮液大酒楼、豆花庄、颐宾楼等,都是当时有名声的川菜餐厅。而鱼香肉丝、宫保肉丁、水煮肉片,也已经成为餐厅里的流行菜。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水煮鱼、麻辣香锅、鸳鸯火锅、毛血旺的出现则意味着嗜辣的重口已不动声色地出现。宫保鸡丁是肉上有辣,而毛血旺这等却是辣油中捞肉。但即使如此,当时麻辣依然尚未成为一种国民口味。在上海,1997年时准备高考的莘莘学子们就曾经在预测考卷中做到过请问,这辣椒辣不辣这样的题目。当时的上海,大家吃辣椒,但都不希望辣椒真的太辣。 M Zmb`%BZ  
R|i/lEq  
全民吃辣的饭点2000 Da"j E  
 i2~  
但是大约到了2000年之后,辣成了全体中国人的第一口味。这事实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冲淡平衡所大相径庭的。 V5}B:SUB  
o|jIM9/  
选择2000年作为中国人口味大转变,麻辣大胜出的决定性时刻,其依据来自一桩意味深远却几乎不为人知的标志性事件。 J\ e+}{  
JN7k2]{  
及至2000年为止,在全国销量第一的某品牌方便面的主打口味就是红烧牛肉面。但是2000年之后,这家方便面巨头发现自己的销售进入了增长瓶颈。为了扭转颓势,他们将碗面扩展到杯面、桶面,但都收效甚微。这一局面的突破,是其2003年推出了第一款西南地方口味的系列产品:油辣子传奇。 N},n `Yl.  
@&[T _l  
而另一个小样本案例,时间转捩点也发生在2000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来自武汉的生意人下海到广东做鸭脖子生意,这种辣得咬一口就要冒汗的地方性美食只在深圳有市场,因为那座城市里大多不是广东人,而是来打工的四川、湖南、湖北人。但2000年之后,鸭脖子的生意已经扩展到广州,来消费的不单是来自西南、中南的打工者,也有不少是真正的广东本地人。 @A)R_p  
(b`]M`Fc  
对这一大事件的确认,则是近两三年的事情,一系列调查报告给我们带来了辣大帝登临中华口味第一的数据信息。 as J)4ema  
V!)O6?l  
2010年,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中国人的饮食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川菜以51.2%的投票率位居受欢迎榜之首,其他依次为东北菜、湘菜、鲁菜及粤菜。各种口味中,喜欢的人最多,占40.5%;其次是28.4%;然后是17.3%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顿辣菜,23%的人两天吃一次,18.78%的人一周吃一次。 KK@.~'d  
ZvcJK4hi  
2013年,豆果网对互联网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发布了《2013年中国美食网络发展及趋势报告》。报告评出了中国2013年度十大味道,辣味排在了第一位。 g-Pwp[!qkf  
Web|\CH  
2014923日的大众点评网数据为例,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当天的餐厅团购数量,也证实了在中国餐饮业当中的统治性地位。 OyqNLR  
y"Nsh>h  
北京页面上,没有北京菜选项,粤菜餐厅团购数量269000(所有数据以千整数计),川菜团购数为475000 a# c6[!   
'M3">$N  
上海的情况类似,江浙菜团购数为299000,而川菜团购数为527000 610D% F  
ou %/l4dC  
在广州,粤菜以微弱优势获胜:粤菜餐厅团购数为331000,川菜团购数为277000 TX#m&vh  
ETB6f  
一目了然。麻辣口味已经彻底占领上海本地的清淡肠胃。而北京原本偏咸和偏轻辣的口味也已转为重辣。广州是唯一一座本地清淡口味依然守住了本地人大部分肠胃的城市。 O:da-xWJ  
+f[ED4E>'(  
在广州的这一组数据中还有一个特异的现象——川菜团购中有一个巨大的离群值,如果刨去最大值俏江南一家(236000),其他川菜馆被团的数量级几乎都只在千位数徘徊。依照去除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算法,可以得出结论,在广州麻辣口味事实上并不算主流。 I$8" N]/C  
37;$-cFE  
但俏江南的巨大数据,也说明较为高端的川菜事实上也是大受欢迎的。 ?&Pg2]g<  
*cyeO*  
辣刺激食欲?只是刺激你自救 qc-mGmomL  
fryJW=  
g[w,!F  
整个中国,正在成为四川两湖的殖民地,被麻辣统治。对这一大问题的解释,需要我们回到辣椒的辣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原点上来。 Z}-Vf$O~  
`U2DkY&n  
我们明代的祖先对辣椒敬而远之,将其当做盆景,当做药物,而不是当做食物,其中难道没有隐藏什么他们的直觉?真正的问题是,辣,真的是一种味觉吗? Mg^e3D1_  
Y"KE7>Jf  
辣椒之所以辣,是因为辣椒里面有一组生物碱,通常总称为辣椒素。辣椒素带给人的辣感,通过在皮层敏感膜上的一种受体分解而产生,这一受体叫做香草醛体(vanilloidreceptorVR1)。当香草醛体被辣椒素刺激达到或超过40摄氏度之后,便自行解体,向神经细胞释放出离子——也就是放电,通过神经向大脑传递信号。这种信号与辣椒素受体感受到热量时的信号如出一辙。当辣椒素触及到神经,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的是病理性疼痛的介质快速在痛觉神经上跳跃。而这种痛觉刺激人的大脑,令其产生补偿机制,释放内啡肽——产生欣快感。 umdG(osR  
fHZTXvxoL  
至此,图穷匕见。我们可以看到,辣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类似触觉的感觉。辣椒素是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被烧灼的疼痛感,与纯粹依靠味蕾来转换刺激信号的甜、酸、苦、鲜等其他味觉有着根本的区别。辣带给我们神经的刺激与被火烧灼伤时热的痛觉是同类。 n`4K4y%Dy}  
Znetzm=0  
因此,辣椒的内服其实也是一种外用,是用灼热的痛觉来鞭打我们的消化道,是一种武器。事实上,辣椒素本身也确实是一种武器,在防暴装备中就有辣椒素喷雾剂。 c sfgJ^n  
1Z,[|wJ  
辣的最高段位,则是做成全球网民的保护神。那些处于太平洋海水下面的越洋光缆,最外部的一层塑料护套中就加有高纯度的辣椒素。海底光缆外包着的这层塑料可能是全世界最辣的物质,不单任何鱼类都不敢下口,甚至可以防止藻类、贝类和软体动物的附着。当然,这种互联网的防卫物质并不是自然生长的辣椒产物,而是人工提炼合成的辣椒素。 Gt wT  
t!I aUW  
防暴武器内服进入我们自己的咽喉食道时,我们的身体其实处于一种剧烈的应激反应之中。被烧伤的灼热痛觉,会让我们的神经不断报警,于是我们心跳和血液循环都瞬间加速,在口腔中则是唾液大量分泌,于是你就吃嘛嘛香,胃口大开了。各种食物和米饭被塞入你的口腔,对你而言是进餐,对你的神经而言,其实是一种救援行动,拿其他食物材料来覆盖和淡化辣所带来的破坏性刺激。 hHDOWHWE  
Y6&wJ<   
吃辣比甜、鲜的成本低,时间成本也更低 1 E22R  
8Dvazg}4  
从如此生理的角度来抄了辣的底,是为了看清一件事情。那就是麻辣口味在近十年来全面扩散乃至江山一片红,并非单纯的餐饮文化问题,并不是四川、湖湘的饮食文化占领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不是一种口味替代了另几种口味,而是我们整体的饮食进入了一种以口腔直接刺激代替品咂味道的变故。 !~h}8'a?  
/<rt1&0  
这个整体性变化——全民嗜辣的2000年前后这个时间节点,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全面兴起,以及空气质量的整体变化都有着奇异的同步关系。 Q);n<Z:X~  
I2H6y"p N  
数以亿计的手机低头族,与数以亿计的路边摊吃辣族,似乎也有着人群上的某种重合之处。比如在上海广州,本地人口中大量上网团购麻辣餐饮的,基本都是35岁以下的人群,而这个人群恰恰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现在低头埋头于手机的那个人群。而在更年长一些的上海人广州人中,事实上更多保留了传统清淡口味,并不嗜好麻辣。吃辣,事实上其实是对咀嚼的加快,是身体节奏的加快,从另一个方向来观察,也正是生活时间更碎片化的过程。 +S=Rn,  
w^]6w\p  
首先,某些四川、湖湘的麻辣品种,也确实是来自快速进餐的发明。比如现在任何一所高校周边任何一个小区门口都会有的麻辣烫就源自长江中上游拉纤的纤夫。他们在某个岸边停留,拿出随身带的小锅,随烧随吃。因为没法很好烹饪,食材又不可能每日新鲜,所以用麻辣来掩盖所有不好的味道,也代替所有烹饪能制造的不同味道。事实上,麻辣烫就是一种低食材成本、低人工成本、低时间成本的快速食品。 yS=oUE$  
t-LG }nv  
但我们当下所说的吃辣与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时间碎片化,并不是说吃辣的人直接花在吃上的时间减少了。事实上,在年轻人中间,花在吃的时间相比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可能更多了。80年代相亲时,通常会说自己爱好文学以表示有生活情趣;90年代相亲,以有没有经商下海,显示经济实力。而近几年的电视相亲节目中,相当比例的女士都会宣称自己是吃货,以此为生活的情趣。作家王小妮在其《上课记》中都注意到了她在海南大学的那些90后学生们对吃的依赖。吃一顿火锅,吃一碗热面,都会传在微信上。王小妮分析说,那些孩子往往只有在吃得满头大汗之后,感情才得到了安慰,身心才得到了热量。 u a\,->  
_sbp6ZO_  
因此,2000年之后的国人在吃上应当说花费了相比之前更多的时间,但他们的时间和生命节奏却不是绵长的。这其中的机理,与我们经年累月天天夜夜都让自己活在电脑屏幕前,却觉得越来越没有时间看完一部电影,即使是电脑屏幕上的电影是一样的。你可以花好几个小时在一片红汤满面的火锅前,但你的每一口却都是匆忙紧张的。辣直接刺激你的口腔内膜,味觉系统事实上处于秒杀休克之中。而如果品尝鲜味,则需要调动舌头各部位的味蕾,同时感觉不同层次的食材味觉,从前到后,细细回味,才能得其中妙处。因为,尝鲜可以是几分钟之间的事情,但得到一个鲜的味道,这本身就需要一段绵长的时光。因此,不是时间的多寡,而是时间在怎样的节奏中如何度过的问题,是时间处于哪种功能之中的问题。辣,恰恰是快捷刺激和短促节奏的一种增强剂。 sdS^e`S  
not YeY7wR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就能很好理解为什么鲜,这种原先中国口味中最被尊重的味觉不再位居中心的原因。因为鲜是高成本的,而辣是低成本的。除了上文在分析麻辣烫时所提到的,麻辣可以掩盖食材的新鲜度,从而降低食材成本之外,辣椒晒干之后,其保存和运输也是便利和低成本的,所以各麻辣餐饮在全国的连锁扩张和全面铺开特别高效。 B*E2.\~  
i<(Xr  
此外,吃辣的人在食物品味上投入的注意力和时间也是低廉的。而对于鲜来说,光新鲜食材,在广大的北方和内陆就是一个高成本的投入,海鲜、新鲜蔬菜都需要空运或高铁这样的速度运输才能做到。而事实上,即使当地生产的新鲜食材也因为环境变化以及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原因,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味道。而要品出鲜味,更需要食客分分钟钟都有一种悠然从容的心境,这在当下显然是一种相当奢侈的要求了。 mXXt'_"  
k#5}\w!  
与鲜的淡出类似,甜也不再受待见。虽然在某些调查中,甜依然排在第二口味。但此甜早已不是传统菜系餐饮中的甜。现在即使在苏州本地,尽管老馆子中依然保持烧菜少加盐多加糖的传统,但这份甜意对于越来越多的食客而言正在成为一种承受,而不是享受。而依然居于全国第二口味的甜,其实更多的是正餐之外的甜,是餐后甜点,是街头巷尾的各种台式甜品。换言之,甜被从正式餐桌的主要环节中剥离了出来,而成为一种单独的点缀。当一块被糖醋浸渍、包裹的排骨进入口唇之中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丰润和饱满,甜与肉质与脂肪混合在一起。而一杯餐后冰激凌或台式香芋丸子,则是一种被隔离出来的单纯的甜味,一种更近乎可以去除油脂的清洁剂。 c5mZG7-  
U"50_O  
这个甜味变迁,事实上与鲜的隐没,以及味精、鸡精、海鲜酱油的盛行有着类似的轨迹。正是在这样一个身体感受力不断被节奏压缩和切碎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全国江山一片火辣辣的红。辣战胜鲜,甜一跃而出,君临天下,成为中国人所嗜好的第一口味。 +d|mR9^([  
It's important not to give up.
离线liegroup
发帖
2866
威望
16
贡献值
4
好评度
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0-29
第二篇:为什么辣椒可以席卷中国 {vo +gRYYv  
zB? V_aT  
《壹读》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重口味胜利的逻辑》,用相当长的篇幅进行归纳梳理。为什么西南和中南内陆地区会嗜辣,文章提出一个非常新颖的解释:按照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先生的发现,如果将重辣口味的版图与《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图》进行对照,重辣版图背后的秘密就水落石出了。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江西部分地域,换言之,长江中上流的大部分地区恰好与太阳辐射年总量低于110千卡的热量区相重合。那里的人之所以重口吃辣,是因为晒不到太阳。 0cT*z(  
,hVvve,j}  
为什么辣会在全国流行?文章的解释是“吃辣比甜、鲜的成本低,时间成本也更低”:1、因为鲜是高成本的,而辣是低成本的。麻辣可以掩盖食材的新鲜度。2、品出鲜味,更需要食客分分钟钟都有一种悠然从容的心境,这在当下显然是一种相当奢侈的要求。3、依然居于全国第二口味的甜,其实更多的是正餐之外的甜,是餐后甜点,是街头巷尾的各种台式甜品。甜被从正式餐桌的主要环节中剥离了出来,而成为一种单独的点缀。这些分析是否靠谱,或许应当先从其归纳的两个现象是否准确完备来分析。其实辣味流行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性现象: 3<F  </  
+78CvjG  
人口流动与口味流行 !pJeA)W;  
Z/ Tm)Xd  
中国嗜辣地区远非前述川、贵、湘、赣地区,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同样嗜辣,甚至新疆亦是如此,只是这些地区以面食为主,不但未发展出复杂菜式,甚至很多地方炒菜都很少,与西南和华南内陆地区相比,它们不易给人留下嗜辣的强烈印象。 ?<* -j4v  
^GBe)~MT  
谈到嗜辣,全球著名的当属墨西哥,此外,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韩国等地区的人均有强烈的嗜辣偏好。南亚、东南亚和墨西哥均属日照强度很高的地区。如果西南和华南内陆嗜辣是因为日照强度不足,那么日照强度最低的北欧应该是世界上最嗜辣的地区。 ,j5&6X=1M  
l$hJE;n  
日照强度假说给人的荒谬感,或许来自对地区嗜辣现象本身归纳梳理不足。 ^'jEnN(  
6; Y0a4Ax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流行嗜辣这同样不是一个正确的好归纳。中国人越来越嗜辣其实等价于为什么中国人会越来越流行吃兰州拉面、吃新疆烤串、吃沙县小吃、吃东北饺子。 %0Y=WYUH>  
cJgBI(S5  
因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行的并不只是前述嗜辣地区的饮食,还有兰州拉面、新疆饮食、沙县小吃、东北饺子,还有一些虽然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同样占据了大片江山,譬如安徽人开的小笼包子店。 >O5m5@GK3a  
IL_d:HF|1  
中国人越来越嗜辣,同样还等价于为什么美国人越来越爱吃中餐、墨西哥餐、意大利皮萨,等价于德国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土耳其烤肉,英国为什么越来越流行吃印度咖喱,法国人越来越流行阿拉伯人的“古斯古斯”…… /CTc7.OYt  
vLxQ *50v$  
没错,中国人越来越流行嗜辣,本质上只是大众饮食文化传播普遍现象中的一个子现象,而非全貌,它其实可以这样概括:大众饮食文化的传播和流行方向,总是劳务输出地区向劳务输入地区,而劳务输入地区的饮食却很难在劳务输出地区大面积流行。 r",]Voibd  
,|88r=}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或许非常容易给我们直观印象,中国户籍人口流出比例超过10%的省份一共有6个,按比例高低依次排列如下:安徽、江西、重庆、贵州、四川、湖南。 $'pNp B#vH  
Od?qz1  
而属于嗜辣地区的四川、湖南、湖北、重庆、江西、贵州、云南七省市,向外输人口3684.2万人,占全国向外输出人口总数的43%,他们覆盖了中国所有地区,所以我们能非常容易感觉到全国都在嗜辣。 u`(- -  
=YG _z^'  
神圣万能的辛辣 Z#.f&K )xX  
Yhp]x   
川菜的口味特征可用麻辣来描述,贵州菜可用酸辣来描述,湖南菜则可用干辣来描述,但你能用最简短的词描述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天津煎饼、麦当劳、肯德基的味道么?而日本料理、广东海鲜、潮汕菜之类,更不可能用最简短的词来概括其味道特征。 _sy'.Fo  
*. &HD6Qr  
资料图从传播角度来说,特征越是单一、鲜明、强烈的东西,辨识度就越高,越容易在同类中获得更多注意力。辣或许是我们能感知的味道中辨识度最高、刺激性最强的,以辣为特征的菜系很容易优先获得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得出中国人口味在变辣的结论。 VtOZ%h[#  
8t=(,^c  
而粤菜、潮汕菜、日本料理这类味道丰富细腻微妙的饮食,无论怎么扩张,我们都很难用某某味道征服中国这样的话来概括。与之相似的还有欧洲葡萄酒与北京二锅头,尽管品酒师和经销商们发明了无数似是而非的词来形容它精妙无穷的口味,事实上除了古怪的酸涩之外,没有人能说得清它的味道,二锅头的“辣”就直截了当得多。 BA=,7y&;j  
R<x'l=,D(  
什么是辣味?《重口味胜利的逻辑》给出了经典的科普解释: dCu'>G\bP  
5 |/9}^T  
辣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类似触觉的感觉。辣椒素是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被烧灼的疼痛感,与纯粹依靠味蕾来转换刺激信号的甜、酸、苦、鲜等其他味觉有着根本的区别。辣带给我们神经的刺激与被火烧灼伤时热的痛觉是同类。 ?6!]Nl1gr  
=:SN1#G3n  
既然辣是一种疼痛,嗜辣又是怎么会事? Bb{!Yh].:A  
>*$;  
有科学家提出用benign masochism(良性自虐)的理论解释为什么人类喜欢辣椒对口腔产生的疼痛、灼烧感——当人类吃下一口辣椒时,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我们自己正身处危险之中,然而理性又告诉我们自己很安全,这种安全享受危险的感觉,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感。这和一些人喜欢玩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电影是同样的道理。 Ys8SDlMo  
bJ_cId8+  
从效用上说,辣是调味品中最具有遮蔽性的味道——请想象一下在大闸蟹、高级刺身和鱼子酱中加入红辣椒后的味道。它确实是所有追求丰富细致味觉菜式的敌人。但如果想弱化食物中不喜欢的味道,大约找不到比辣椒更便宜、高效的办法了。 Kq.:G%  
gKg-O  
所以,人们通常倾向于从辣椒的效用上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嗜辣。譬如,有人认为嗜辣除了刺激食欲,主要是用来掩盖食材不新鲜的味道。但我们今天已很难从中国嗜辣地区找到这一用途的可信证据。 CB~Q%QLG  
M.td^l0  
不过,在嗜辣的印度南部,我们倒是可以看到它重要的效用:这些地方虽被算作稻作区,但有些地方的穷人实际上经常要食用木薯、芋头之类带有气味且难以下咽的食物。没有以辛辣著称的咖喱,这些粗糙的食物确实难以下咽。 U4G}DCU  
Tg3!Rq55  
在十七世纪辣椒传入印度前,咖喱的特点就是辛辣且香味浓郁,只不过辛辣味由姜黄提供,辣椒传入后,它立即成为咖喱中提供辛辣味道的主力。印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咖喱配方,但辣椒和姜黄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 i!~'M;S  
1.q_f<U  
辣椒传入中国几乎与印度同时,它从传入中国到被广泛接受,正好与清中叶人口大规模增长、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步。而川、贵、两湖、赣这些地区在辣椒传入中国时,刚刚经历了大规模移民迁入,即“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在饮食偏好被打碎重组,且处于食物不断匮乏的地区,或许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广泛接受辣椒。 )f dE6  
Rte+(- iL  
然而,以辛辣的效用来解释地域性嗜辣偏好,最多只能说具有某种相关性,很难得出像日照强度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嗜辣这样的因果结论。某个原因会导致更容易接受辛辣,不等于接受辛辣就一定是这个原因。 {J5JYdK  
b6E<r>q  
另外,形成某个口味偏好有时完全不需要任何实际效用,只需要旁边有一个偏好强烈到已上升为文化的邻居。 ]B=C|usJ  
V3mAvmx  
譬如印度北部的小麦耕作区,有些居民的饮食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祖先的习惯,他们喜欢的饼和奶的“正宗”吃法都与咖喱无缘,食物中也鲜有印度南方那些难以下咽的东西,但这些入侵者的后裔甚至会把咖喱加到牛奶中,只不过口味要比南方清淡一些。 P IXL6  
%c)[ kAU!  
民间对辛辣口味的效用解释更不可信。所谓吃辣防潮去湿这种说法,非常符合拟物思维下人们对世界的观察。问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经验观察是非常不靠谱的,譬如东北过去曾用“一猪二熊三老虎”来为猛兽排行,若真是如此,动物学家可以集体自杀了。 saD-D2oj  
*4|Hqa  
吃辣防潮去湿折射的其实是中国传统哲学,而印度人认为辛辣可以调身体、养肠胃之类,折射的则是印度哲学。印度有些说法与中国正好相反,比如姜的刺激性之于毛发的关系,中国人认为涂抹姜可以刺激毛发生长,而印度女性涂抹姜黄的一个功能,则是为了抑制毛发。 -|Kzo_" v5  
L_em')  
民间对口味偏好的功能解释很容易上升到文化高度。在印度,咖喱中的姜黄,因为历史最悠久且在各地咖喱中均是最重要成分,被上升到驱邪、驱魔的高度,在印度传统医学中几乎是万能的,它的黄色也被赋予特殊地位。 :D7|%KK  
6bBdIqGb}  
It's important not to give up.
离线末儿

发帖
15185
威望
136
贡献值
100
好评度
13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10-29
辣是味觉中不可替代的皇帝,只要他上场,所有的味道都甘拜下风,任何菜只要加入他,马上就会掩盖其他调料的味道,第一感觉当仁不让啊
离线花想容

发帖
60820
威望
125
贡献值
101
好评度
9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10-29
辣并快乐着,麻并快乐着!  +f4W"t  
pJ, @Y>  
在这个提倡清淡养生的环境里,辣可开胃提神不是吹的。在我们这,炖菜都要配上麻辣沾水......席卷全国也说明老百姓普遍接受吧。 M,:Bl}  
d`Q7"}uZ  
6Gn4asoA  
想以前我的同学到我这,吃麻辣闹肚子也不管,他们说这口感是在福建那边体会不到的。
多少次散场忘记了忧伤

离线紫毒

发帖
16886
威望
41
贡献值
17
好评度
17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10-29
我蛮喜欢吃有点辣的东西,但是只能是微辣
离线liegroup
发帖
2866
威望
16
贡献值
4
好评度
3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10-29
回 末儿 的帖子
末儿:辣是味觉中不可替代的皇帝,只要他上场,所有的味道都甘拜下风,任何菜只要加入他,马上就会掩盖其他调料的味道,第一感觉当仁不让啊 (2014-10-29 09:45)  5GaoJ v  
Z^{+,$H@  
是啊,若是按这两篇文章的说法,辣的感觉就是灼烧的疼痛感啊,肯定第一时间就能感觉到
It's important not to give up.
离线liegroup
发帖
2866
威望
16
贡献值
4
好评度
3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10-29
回 花想容 的帖子
花想容:辣并快乐着,麻并快乐着!
在这个提倡清淡养生的环境里,辣可开胃提神不是吹的。在我们这,炖菜都要配上麻辣沾水......席卷全国也说明老百姓普遍接受吧。
....... (2014-10-29 11:59)  &}>|5>cJu  
1po"gVot  
呵呵,我想到一个反向流动的小故事:大学时,有一次我们全班去上海搞活动。上海的接待单位很热情,每天午饭和晚饭都让我们在他们的小餐厅里吃,十个人一桌,一盘盘上菜,跟饭店似的。菜的口味都很清淡,于是我们班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等吃辣地区的人,每顿饭都愁眉苦脸地围成一桌,要是哪一顿碰到有一盘稍微辣一点的菜,那一桌立马就疯了,抢完自己的再去别的桌子抢 :) "fRlEO[9  
cT_uJbP+  
辣确实能让人开胃提神心情舒畅,我也喜欢,如果在成都吃辣菜,想想就过瘾
It's important not to give up.
离线liegroup
发帖
2866
威望
16
贡献值
4
好评度
3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10-29
回 紫毒 的帖子
紫毒:我蛮喜欢吃有点辣的东西,但是只能是微辣[表情]  (2014-10-29 12:05)  !}iL O0  
%T3j8fC{s  
我跟你一样,也是又想吃又不是很能吃,也是总选微辣。不是味觉上不敢尝试更辣的,而是辣的一吃多就长痘痘。。。很羡慕和纳闷,为什么四川湖南等等地方的女生能吃那么辣的东西却不长痘
It's important not to give up.
离线末儿

发帖
15185
威望
136
贡献值
100
好评度
134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10-29
回 liegroup 的帖子
liegroup:我跟你一样,也是又想吃又不是很能吃,也是总选微辣。不是味觉上不敢尝试更辣的,而是辣的一吃多就长痘痘。。。很羡慕和纳闷,为什么四川湖南等等地方的女生能吃那么辣的东西却不长痘 (2014-10-29 14:45)  wo,""=l  
;n yB  
那边湿气大,辣去湿 *T.={>HE8  
rg#qSrHp  
五味中辣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甜是公主,酸是王子,苦是皇后,咸,就是百姓了 OhA^UP01-  
p[ks} mca@  
辣是能统帅全局,但怎么也少不了咸,少了咸,菜基本就没了味

发帖
44933
威望
67
贡献值
83
好评度
101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10-29
我吃辣不行,昨天中午吃了个特别辣的辣椒,打了半天嗝。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