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h'}460H 咱们经常有一种习惯,就是美化过去。对现实不满,不是想着怎么建设好未来,而是想着怎么倒退回去。周朝赞美尧舜,两汉推崇西周,唐人羡慕两汉,宋人向往盛唐,明清追慕宋朝,今人美化民国。全都是一个思维模式。我就特别不喜欢“世风日下”这样的表述,说得好像以前的风气有多高端似的。
Xdtyer% EwX:^1f 以尧舜为例吧。其实尧挑继承人,是费了不少心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尧考虑过共工、鲧,但他们或者人品不行,或者没有本事。战国时的《韩非子》和东晋的《拾遗记》里面说尧还找过许由、巢父,但这两位隐士对做君主毫无兴趣,逃掉了。最后,众人一致推举了虞舜,因为听闻了他的美好品德:父母兄弟,全都一心一意要迫害他,他还能在里面做和事佬,有孝德之厚美。
bD ADFitSo :.bBV]6q .Gq]Mrim9G ews{0 nc/F@HCB
V
krjs0 (图注:中华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图片来源于网络)
I92orr1 p38RgEf 舜的这个家庭里,“父顽,母嚚,弟傲”(《书·尧典》语),舜在二十岁的时候,就以孝顺父母闻名乡里了。舜的父亲瞽叟眼睛看不见,母亲早亡,瞽叟另娶,生了象。象的性情桀骜不驯,可是瞽叟却偏爱这个后妻的儿子,常想把舜杀掉。
|\3X7)^8D AREpZ2GiU 瞽叟让舜上去涂谷仓,舜乖乖地听话;结果,趁舜爬上谷仓的时候,瞽叟和象在下面放火烧谷仓。舜就用两个笠斗从上面滑下来,逃掉了。后来,瞽叟又让舜去凿井,舜悄悄在旁边多凿了一条通道,瞽叟和象一起往井里填满石头和土,舜从旁边的通道里逃走了。瞽叟和象填了井后,心里欢喜,以为舜已经死了。象抢功,说:“主要出谋划策的是我。”打算把舜的两个妻子(尧的女儿)和琴归为己有,尧帝赏赐的牛羊、谷仓则分给爹妈。象住在舜的屋子里,取了他的琴铮铮地弹奏着。忽然,舜从外面走了回来了,象很是吃惊,假装说:“我正惦念着你呢。”舜也假装很亲切地说:“那你现在还有点像弟弟的样子。”
e[l#r>NT ,|G~PC8 瞽叟还不甘心,又定下计谋,邀请舜来喝酒。舜的两个妻子知道他们的阴谋,便给了舜一包药,让他先行沐浴。舜沐浴后便到父母家中,喝了一整天酒,却一点也没有醉意。瞽叟和象一帮人没办法下手杀舜。舜还是一样地侍奉瞽叟夫妇,爱护、照管弟弟,更加小心谨慎。
I:Q3r"1 yYN _]&ag 这段《史记》的记载,很多人都嫌它太正常了,认为它把三皇五帝时期的一些神话变成人话了。在《楚辞·天问》的洪兴祖引古本《列女传》的补注里,舜的逃生方法不那么像灾难片,更像是迪士尼:舜的两个妻子预感到他的老爹和弟弟不怀好意,舜要去修谷仓前,她们给了他一套有鸟纹图案的衣服,瞽叟在下面焚仓时,舜化为大鸟展翅飞去了。舜要去凿井前,她们给了他一套有龙纹图案的衣服,瞽叟往井里填土时,舜变做一条龙,从井的旁边潜遁出去了。
% db ' |Ia-RbX 但不管是舜用了什么方法逃出来,他要和两个一心一意迫害自己的人朝夕相处,日夜相对,既不能被杀掉,还要假装不知道,委曲求全,保全父母和弟弟的令名。这不是孝道,而是神迹;这不是人,而是上帝。
Pof]9qE-y :-)H
ty zf 中国的孝子实在是太难做了。既有七十岁老头穿上花里胡哨的戏服扮婴儿来取悦老母(老莱娱亲),又有孝子在大冬天趴在冰上让体温把冰融化来捉鱼给老妈解馋嘴(卧冰求鲤),也有割下自己手臂或大腿的肉给父母亲作药引全然不管人肉有没有疗效(割肉喂亲),更有因为母亲常常把食物留给孙子吃怕母亲吃不饱而忍心把幼儿埋掉(郭巨埋儿)等等。越是反人类,就越是孝,就越值得赞美。相比之下,舜的“孝道”在其中就不算恶心了。
wx[Y2lUh6 uP NZ^lM 6s(.ul "p\5:< 'S#D+oF(1~
;U<}2M!g (图注:中华二十四孝图之“埋儿奉母”;图片来源于网络)
cl1>S 3 #L`'<ge'g* 有对比才有真相。在历史上,孔子的门人曾子(即曾参)也是以孝著称的。在《韩诗外传》里有个故事说:曾子有过错,他爹曾皙用杖来揍他,把他打昏在地。过了一会,曾子苏醒了,反而关切地问曾皙:“爹,您的身体还好吗?”鲁人都认为曾子很孝顺,但孔子听说了,却说不想再见到曾子。曾子觉得自己没有错,请人去问,孔子才说:“你没有听说过舜是怎么当儿子的吗?如果父亲只是小小地捶打训诫,就忍着;大棍子打,就逃走。要使唤他的时候,他总是在身边侍候;要想杀的时候,总是没有机会下手。你现在傻乎乎地站在这里等着你爹大怒之下打你,是想他把你打死吗?你这样不是把你爹陷到罪过当中吗?”类似记载,又见《说苑·建本》及《孔子家语·六本》等。孔子讲得太有道理了,总而言之,要当孝子,必须能够每一个方位、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为父亲着想;要让父亲舒服地害你,还不必担当害你的罪名,这样才算纯孝。
P5Is#7udN8 ZXH{9hxd 要实现这样一种完美的孝道,的确可以体现最高的智力水平和最高的道德要求了;舜做到了,管理一个国家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了。所以后来“举孝廉”会成为一些朝代选拔公务员的最重要录用标准,有些朝代的治国口号,还是“以孝治天下”。更重要的是,能够无原则地驯服于父权,“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社会里,当然也很容易无原则地驯服于君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3)Z>p @T@lHc 其实,“孝道第一”和“传统的就是好的”,虽然是两件事,但是却互为表里;它们的核心都是美化过去,都是向后看,都是以“后退”为美德。它们和别的一些传统一起,为历史上的中国培养了无数前赴后继的受虐狂。
f{+n$Cos g?OC-zw wT@{=s, /k^!hI"4c 侯虹斌,历史小说作者,专栏作家,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