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x3/U 近些天来,看到往日时光的系列帖子——民歌三十《永远的未央歌》,对沉淀在岁月里的台湾民歌有了新的认识。这个系列首首是台湾民歌的精华,不论是听过的,还是第一次听到的,听来都让人感动。个人觉得,举办方的用意不仅仅是对台湾民歌的回忆和怀念,重要的是对本土化音乐和歌曲的推崇和呼唤。当急功近利的快餐歌曲充斥在耳边时,永远的未央歌是一股清新的空气,使人舒服,让人畅快。我们可以无所顾忌、毫无杂念的品位纯净的歌声,回味那个纯情的年代。 是我们老了,还是我们年轻的心仍在?遥远的是青春,亲近的是苍老。但我相信,不变的是那份执着,不老的是那份感动! 不由的想起文正大哥,您永远是那样气度非凡,您唱的民歌已深深刻在我的心底,但这个系列您没出场,只好梦中听您的歌声了。。。。。。
|8E~C~d
G9XkimQ' 下面在网络摘录几个看《永远的未央歌》的感受:
TeuZVy8a 一、听一个著名乐评人说“感动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我觉得应该补上一句,让感动持续下去可是一件比戒烟酒,去脂肪难得多的事。不管怎么说,当我在碟市深处,摸出《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发光如星》等台湾老曲DVD的时候,我知道,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盗墓界的话,相当于是挖掘出了两片青花陶瓷,可惜,这只是音乐,音乐在时间这台推土机面前一次次变成陪葬品,不求感动,只争朝夕,说白了,这不仅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年代,更像是一个按着快进键向前的年代。 [第一幕]你们是兵马俑吗?当我和朋友正看着《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一个人窜出来,对我们说,你们听什么呀!她说话的神情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成了坑里的一员。杨弦、施孝荣、陈明韶、李建复、叶佳修、潘安邦、吴楚楚、杨祖�B、胡德夫、南方二重唱、马兆骏、王新莲、木吉他合唱团、潘越云、王海玲、蔡琴……这些名字,有人觉得是昨天,有人觉得是考古。有人当他们是神仙,有人视他们碍时间。众口难调,你怎么敢拍胸脯说这些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呢?瞧瞧前面的那些名字,他们曾经都喜闻乐见过,现在你恐怕要捏着鼻子娇滴一下,“哟,他们还在啊!”或者像那个人一样,窜出来,把听歌的人和唱歌的人都当成顽固不化的兵马俑。 [第二幕]假如你真没时间如果你对台湾“校园民谣”颇为想念,又因为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乃至生活的压力而没有太多时间怀旧的话,我甘愿扮演一个蹩脚的游医,斗胆向你推荐这张《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基本上,在目前看来,这是最方便的捷径了,只需要你使出打开电视和DVD的力气,就可以在短短的时间里,对你一些早年再熟悉不过,而现在又再陌生不过的声音有一次全新的体验,这张DVD不是大而全的民歌辞海,而是精练的民歌索引,让那些曾经脍炙人口的金曲填补一下你,从我这个游医的角度看,这是在进补,而并不是代表你得了什么病,如果你虚不受补,其实这还是一剂传统的春药,总之,它就在你身边。
9 ] N{8
<k[_AlCmsg 二、周末两天,在家看《永远的未央歌》。下午的天气由晴转阴,阴转雨,小雨转大雨,大雨转晴…… 在最有气质的主持人陶晓清陶姐优雅婉转的介绍声中,一个个歌手接力登场,或许容颜已老,或许更多的我都不曾看过他们年轻的模样,却有歌声,熟悉,动人。 激昂、低沉、忧愁、温暖 民歌一曲一曲地唱,情绪慢慢堆积,终于忍不住,眼泪掉下来。 三、A说她看《永远的未央歌》看得哭了。我买来一看,果然泪流满面。 那么多人在二三十年后重新站上舞台唱当年的歌……怀念、沧桑、惆怅、珍藏、迷惘、留念,所有的情绪和故事,都可以在这场三十年后的相聚里面找到。“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闻姓初惊见,称名忆旧容”一直是我比较没有办法忍住情绪的一种见面。看了好多天,每天看一点。看了三遍。觉得岁月,实在是件神奇而又恐怖的东西。 好在我们仍有记忆。 我发现有泪有感动,不过放心,我不会挂两行浊泪,吐一腔热血向你索求点什么,我觉得自始至终都应该面带微笑。
9+ Mj$
rd(-2,$4 是的,学会微笑,我们才可以既理性又感性地被时间摧残。
d|
{<SRAI s,laJf [
本帖最后由 兰花草62 于 2007-11-29 14: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