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62f7? 阿黛尔的悲剧缘于她有幸生在一个不平凡的
家庭,生而为一个伟人的
女儿。于是,她的一生注定要隐没在父亲——维克多·雨果的万丈光焰所投下的阴影里。她将作为
雨果小姐而闻名,以雨果小姐的身分缔结一个体面的、也许是幸福的婚姻,她的
丈夫将在
家世与
才华上堪为雨果家的东床。当阿黛尔不再是雨果小姐的时候,她仍将有名:她将是××夫人。阿黛尔没有、也不大可能会有机会因为她自己而为
世界所关注,她的
名字将永远为他人的名字所遮蔽并赋予意义。但阿黛尔不甘于这在她出生时便已然注定的命运,她在寻找机会逃离她的
命运,逃离父亲近乎无所不在的光芒。只有这样她才有机会成为她自己,使她自己的名字有意义。阿黛尔必须逃离的还不止于此:她除了有位伟大的父亲,还有一个著名的姐姐莱波尔黛,她因成就了一个令人心碎的
悲剧而为世界所知晓。莱波尔黛以19岁的韶华之年,在新婚之旅的路上溺水而亡,当她的丈夫确知她已不能复生之时,便投水与她同去。于是,全世界为这段悲剧而欷、而赞叹,她的故事成了雨果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时代的一个至为美丽而凄婉的故事,成了雨果的艺术世界之外的一次活的爱情证明。她的婚纱端挂在雨果的家中,成了一件爱情与悲剧的圣物。她的故事成为了对浪漫主义信念和爱情话语的印证:“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不求同室,但求同穴。”而
爱情、
痛苦、
死亡是一切永恒的悲剧和永恒的
爱情故事所必需的三元素,所谓“谁不曾痛苦而无望地爱过,谁就不懂得爱情”。在莱波尔黛的身旁,所有正常的婚姻、哪怕是幸福的婚姻都会显得平庸而乏味,令人不屑。莱波尔黛头上圣洁而浪漫的光环加重了遮没阿黛尔的阴影。所有这一切作为背景并未在影片中显影,但它却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不断地被转述,不断地被印证。事实上,维克多·雨果和莱波尔黛是本片中最为重要的“缺席的在场者”。
54gBJEhg 当影片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阿黛尔已开始了她的逃离之旅,完成了由古老的
欧洲到新大陆的危险而艰辛的
旅行,一只小船正将她载往
新大陆的登陆点,这是她在这幕悲剧的重要场景中登场的时刻。而在此之前,悲剧已经开始:作为阿黛尔逃离之行中的一程,她拒绝了与她“般配”的追求者,而选择了平松。正如在影片的展开部分所揭示的,阿黛尔之所以选择了平松,不仅在于他的优势: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而且他作为一个情场老手,显然是少女心中理想的白马
王子。他在阿黛尔处的“入选”,更在于那些显然为阿黛尔所知的劣势:家世可疑、嗜赌成性且身无分文。这是一个典型的冒险家,投身军界,以图靠他的
相貌、靠他在情场上辉煌的战绩缔结一门“理想”的婚事,以洗尽他身世的可疑,更重要的是,彻底解脱他经济上无可解脱的困境。这样的一位“
骑士”无疑是为维克多·雨果及其阶级所不耻的。而这“不耻”却是阿黛尔的期冀,全力去赢得他,意味着对父亲及其阶级为她注定的模式的反叛,意味着真正的、不被附加条件所玷污的爱情,而且意味着痛苦:她可能为家庭和她的阶层所阻挠,乃至放逐,而那将为阿黛尔提供一个她所渴求的舞台,让她出演一次伟大的、自我牺牲的爱情。她将因此而使自己的名字别具意味。然而,阿黛尔在逃脱之旅的起点已然落网:此后所呈现的一切将表明,平松之于阿黛尔的全部兴趣甚或不是一个好色之徒对一个少女的觊觎,而在于她是雨果小姐——著名的维克多·雨果的女儿。她并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不够风骚,她的家?尤其是在流亡中的雨果)远不具平松所需的殷实。但征服雨果小姐仍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而且占有她将构成对傲慢的雨果先生的报复。他所不曾料想的是,对于他,阿黛尔全然是一座不设防的城。他更不曾设想的是,阿黛尔已把他作为一次伟大爱情或不朽悲剧的起点,不论他是否愿意,他将成为阿黛尔剧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开始处,阿黛尔正穿越大洋、穿越夜色、踏上危机四伏的
美洲大陆,来追随他,并借此登上她的悲剧
舞台。她将用全部身心来拥抱这一悲剧。
A_XY'z 1 然而,阿黛尔的逃脱之旅同时也是落网之旅。在她抵达新大陆之后,除委托一位公证人为她寻找平松之外,她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买“一整令纸……作传记用”。此后,不论是饥寒交迫,还是绝望心碎,阿黛尔惟一不可或缺的是纸,惟一不能中断的是记录、写作。与其说,她所关注的是“从旧世界到新大陆,去与她的爱人结合”,不如说是去经历这一经历,并且记录它。此时,阿黛尔已在双重意义上落网:其一是当她渴望逃离父亲的
光芒与阴影时,她所能想到的和尊崇的是父亲的方式——写作。同时,作为一个她生活的时代的离轨者,她却成为了某种时代观念的俘虏:女人之写作只能是一种记录,为她自己的生活与经历作传记。于是,除了绝望地、屈辱地、费尽心机地去追逐平松外,我们看到阿黛尔所做的另外一件事便是濒于疯狂地写作。沦落到贫民收容所中时,一个女人窥视阿黛尔的衣箱,阿黛尔几乎疯狂了,她从床上滚落下去,又从床下的另一端爬过来,伏在箱子上入睡。因为“别碰它!那是我的书!”
mC4zactv )JDs\fUE 而阿黛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来逃离莱波尔黛——她要以一段令莱波尔黛的爱情故事黯然失色的爱来逃脱莱波尔黛
传奇的光环。不过那是更为复杂的心态中的落网,是
忌妒、
认同、
恐惧与仿效间的徘徊。在阿黛尔不多的行装中有一只“圣箱”,其中有始终未出现在影片中的两件最为重要的道具。一件是平松曾写给她的情书,另一件则是莱波尔黛的婚纱。显然,这是一种忌妒驱使下的亵渎:莱波尔黛是一个圣洁的、不朽的
新娘,而阿黛尔则是一个失身的、甚至未得男人的承诺便私奔的女人。但这同时也是一种认同:如果她在自己与平松的
婚礼上穿上这套
婚纱,她便在某种意义上化身为莱波尔黛,而不再是她光环下的无名的妹妹,而是一个同样著名的新娘。于是,贯穿在整部影片中,阿黛尔不断地陷入一个可怖的噩梦:溺水、窒息、绝望地挣扎。最初,画面中所呈现的只是阿黛尔自己的手扼住了自己的喉咙,她在沉睡的床上辗转、挣扎。当影片第二、第三次呈现这一梦魇时,银幕上出现了阿黛尔的
梦境:那是一张泛黄的
照片般的溺水女人,一幅褪色而狰狞的影像。对阿黛尔来说,那是莱波尔黛不散的阴魂,也是阿黛尔的自居与对被认同的渴望。它同时是一种恐惧,如果她像莱波尔黛那样死去,那将是一次孤独的死。没有人会去救她,更不会有人为她而去赴死。当阿黛尔第一次在新大陆上与平松“重逢”,得到的却只是无望的告白之后,阿黛尔女巫般地扶乩,呼唤莱波尔黛。正面中景镜头中,阿黛尔一袭白衣,披着长长的黑发。她的大
眼睛空洞而迷乱,平举的双手伸在一张小圆桌上,她伴着半悬空的桌腿的碰击声低唤着:“你在那里吗,莱波尔黛?莱波尔黛,我知道你在这儿。请你帮帮我。”莱波尔黛是阿黛尔的幽灵、魔影,也是阿黛尔的偶像和神灵。当阿黛尔充满希望地与现实中的绝望挣扎时,她在不列颠
银行对一个小男孩诡密地声称自己叫莱波尔黛,一发现她接到的竟是父亲为她所胁迫做出的对她和平松结婚的书面认可时,她转身快乐而亲切地对孩子说:“我骗了你,我叫阿黛尔。”这一名字的
游戏事实上是阿黛尔的一段独白:成就她与平松的这段离轨之爱意味着阿黛尔的名字具有意义,意味着对莱波尔黛之名的成功逃离。直到彻底的无望与绝望降临,她才狂乱地涂下下列句子,这是一次心灵真实的告白:“两个新婚的人埋葬在一起,甚至死亡也不能把他们分开……那死去的年轻新娘的礼服陈列在她父母的家里……可那也是我的家呀!新娘的长袍对于一切访问者好像是一件
纪念品。可是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
6*PYFf` 阿黛尔的悲剧正在于这一逃脱中的落网。她试图以父亲的方式(写作)去战胜父亲,以莱波尔黛的方式(不寻常的爱情)去战胜莱波尔黛,这意味着她将自己置于一个离轨者的位置上,意味着她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了一场注定要输掉的战斗。从充满自信的逃脱,到以一种落网的方式试图完成这次逃脱,阿黛尔从隐藏起自己雨果小姐的身份,到不择手段地利用这个身份。她迫使父亲出具同意她自行结婚的文件,到借助他的名字换取江湖骗子的“帮助”——那是一个有趣的场景:阿黛尔在杂耍场的后台,用她那带着手套的纤细
手指在一面肮脏的、蒙满灰尘的
镜子上写出了维克多·雨果的名字,旋即把它擦掉了。她意识到雨果小姐——维克多·雨果的女儿的身份,是她全部的、也是惟一的一点儿
尊严与价值。她对善良的桑德尔士太太最后的话是:“你错了,桑德尔士太太。我才是拒绝结婚的人。我认为结婚对女人是一种堕落,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女人。我的工作需要独身,这是我父亲的思想。我永远不会放弃雨果小姐这个称呼。”在影片中,她仅有的得到人们承认的时刻是当人们认出她雨果小姐的身份的时刻,无论是
书店的惠斯勒先生、她的
医生,还是最后救了她的善良的黑人妇女。
H{@Yo\J Jv>gwV{ 阿黛尔终于落网了。她以雨果小姐的
身份无名地跨越了一个世纪,默默无闻地死去。她始终未能逃脱——未能给自己的名字以独特的意义。但阿黛尔又终于逃脱了。那便是由于她自己所“成就”的悲剧,由于她留下的
书信和用
密码写就的日记,在她出演了自己的悲剧一百年之后,1968年,美国作家弗兰西斯·维诺·盖尔出版了她的传记。第二年,我们所讨论的特吕弗的这部著名影片问世。阿黛尔·雨果不仅是一个别具意味的名字,而且是一个时代、一种性格、一种命运的代名词。因此特吕弗宣称:“当代,像阿黛尔式的人物还存在、活动,甚至创造着。”
b(*!$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