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者按:从文正的歌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这就是当年这些流行歌曲的文化含量要比现在丰富的原因,比如罗大佑、郑贵昶、马兆俊、陈小霞、叶佳修、苏来、李泰祥、刘家昌。。。这些名字构成了一个时代,可是我们仍不能完全了解这个时代的全景,王昶雄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风》专辑里,可是这位重量级的人物毕竟没有被忘怀,日前,台湾网站对其进行了采访,现转贴如下:
|(O _K( 音樂和美術的表達方式,用的是世界通用的「語言」;而文學創作不同,要受到語言的限制。囝仔時代,我就讀過漢學。十二、三歲時到日本,經常去內山完造書店大阪分店看中文書。這家書店都賣中國書,白話文較多,我感興趣的是白話文。因此,在日據時代我用日文寫作;光復以後能夠用漢文來寫作。
+oR wXO3W 要探討台灣歌謠這個問題,必須了解其時代背景。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當時大陸來台的唐山客,多數是單身漢。他們到了台灣後,很多人被平地山胞招贅,因此就領有土地,能夠耕作。今天也許你我的身體內流有平埔族的血。
+!)v=NY 本來北方黃河一帶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東晉以後,因為多次戰亂,漢人就南遷到閩粵(兩廣)。為了求生存,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橫渡台灣海峽,移居台灣。到了台灣以後,用血、汗開拓寶島台灣。我們祖先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精神和特質,反映在當時的歌謠上,形成當時台灣歌謠的獨特風格。
8ZvozQE 一般說來,民謠有三個特色:
wU)vJsOq 一、地方性:屬於某特定地區的人所共有,生在這地區的人,對當地的歌曲很熟悉,時常會用當地語言哼出二、三句當地的歌謠。當地的思想、語言、宗教、風俗習慣都帶有地方色彩,其中語言最重要。所以民謠不能用他種語言來演唱,必須要用當地獨特的語言。
7~7_T#dTh 二、時間性:民謠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流傳過程,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而不致被遺忘。
mybvD 三、通俗性:有的歌曲好聽但不好唱。民謠必須好聽又好唱,歌詞很白,阿公、阿婆都聽得懂。 台語有其獨特性,保留了古音。古音,就是中原標準音,就是閩南音。北京大學教授錢玄同將語音的變易依時代分為六期:1、周秦音;2、兩漢音----以上兩期為古音;3、魏晉南北朝之音;4、隋唐宋之音--近音;5、元明清之音;6、清末以來之音---國音)。
^V;2v? O 國語有二十四個聲母、十六個韻母,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平、去平)。閩南語有二十個聲母、三十六個韻母、七個聲調----軍Kun、滾Kun、棍Kun、骨Kut、群Kun、滾Kun、近、滑Kut --其中,第二音和第六音相同;第四音和第八音是入聲字,入聲字是短而急促的音,是古音的特色。現在的國語已經沒有入聲字,台語仍保留有入聲字,所以直接用台語吟唱古詩,就能讀出古詩的音韻。
^{w]r5d 因為東晉以後,幾次戰亂、南遷,古音就隨著南遷而留在閩粵。日語也有入聲字,凡是--、、、、--這五個音為末尾的音都讀為入聲。例如:六()、白()、學()、德()、雀();月()、必()、發()、質(),熱();石()、式()、的()、益()、歷();一()、七()、八()、日()、吉();十(),入(),葉(),捷(),蝶()等,這些字,台語和日語都讀為入聲。閩南語和日語的發音比較接近,例如:二、耳、爾、而、兒等五個字,日語讀為、、、、(),和台語相近,國語則讀為:ㄦ ˋ、ㄦˇ、ㄦˇ、ㄦˊ、ㄦˊ,聲音完全不同。再如:未、味、微、維、尾等五個字,日語讀為:、、、、,和台語也很近似,國語則讀為:ㄨㄟˋ、ㄨㄟˋ、ㄨㄟˊ、ㄨㄟˊ、ㄨㄟˇ ,音也相異。又如:溪、玉、瑞、禮、造、陶等六個字,日語發音為、、、、、,和台語近似,國語則讀做:ㄒㄧ、ㄩˋ、ㄖㄨㄟˋ、ㄌㄧˇ、ㄗㄠˋ、ㄊㄠˊ,完全相異。北方因為受到西域、北狄外來的影響,所以語言改變很多,例如:「走」,本意是跑,國語則變為「行」的意思,而台語則仍保留本意。又如「失禮」,台語和日語仍然保留,國語則不用了,改說「對不起」。「自豪」,國語說成「驕傲」;古語的「物件」,現在的台語、日語仍保留,國語則說成「東西」,「齒科」,國語說成「牙科」(象、山豬的才叫牙;人類的叫齒)。古人有用「馬上連鞭」表示很快的意思,北方人取「馬上」兩字;南方人取「連鞭」兩字,表示「連續打馬鞭」──很快。台語有語音和讀音的分別,比國語麻煩,而台語保留了入聲字,是一大特色,另外,也保留了很多古代的語言,而且台語每一個音都可以用文字寫下來。
XonI 台灣民謠可以分為兩大類:
H?W8_XiN 一、自然民謠: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以口相傳,繼續流傳下去,作者常常不可考,可以說沒有作者,假使要指出作者的話,該說是民間大眾的集體創作──我們祖先來台灣後,耕作、打獵、喝酒、談情說愛、婚喪喜慶、勸世、見景思情之作。例如:都馬調、百家春、恆春調、十唸仔、卜卦調、哭調仔、思想枝、牛犁調、勸世歌、搖嬰仔歌、草螟弄雞公、乞丐調等等。
R[{s\ 二、創作民謠:知道作詞、作曲者的姓名。日據時代創作的歌曲,詞曲優美生動,適合大眾口味,又能夠長時間流傳下來。
=U_O;NC 當時的流行歌,不知不覺流傳下來,成為民謠。例如: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心酸酸、心茫茫、阮嘸知影啦、春宵吟、白牡丹、三聲無奈、孤戀花、望你早歸、港都惜別、南都夜曲、燒肉粽、農村曲、四季謠、安平追想曲、三步慈淚、收酒矸、苦戀歌、秋怨、滿面春風、日日春等等。這些歌曲,除了四季謠、青春嶺、滿面春風,是比較明朗、有希望、樂天的歌以外,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哀怨、悲傷、消極、灰色的歌謠。
)|CF)T- 值得一提的是,日據時代創作的台灣民謠,中國的韻味十足。作曲技術是現代的,而風格、精神則帶有很濃的傳統鄉土味,不但好聽,又能表現鄉土的意境,十分高妙,沒有受到日本歌曲的影響。光復以後,民謠反而變成殖民化,作者沒有保障,可能是原因之一。
w}
1~ 文夏夫妻是有名的台語歌手,但是他們在台語歌謠史上無法占一席之地,因為他們所唱的歌曲都是採用日本歌。有一首日本歌曲,同時成為台灣三個名歌手的招牌歌:風──崔苔菁演唱;為你唱一首愛的歌──歐陽菲菲演唱;風──劉文正演唱。實在很不爭氣。 歌詞的寫作我本來看不起歌詞,認為寫歌詞是「小技」。但是後來改變想法,變成作詞家之一,是有緣由的。
:igURr 西條八十是日本有名的法國文學專家,也是大名鼎鼎的桂冠詩人,他決心下海成為流行歌的作詞者,聽說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一九二三年(日本昭和十二年)關東大震災,上野公園聚集了很多災民,西條八十也到了那裡。入夜以後,忽然聽到一個孩子用口琴吹起《枯芒》這首曲子。眾人漸漸平靜了下來,不再驚惶,又有了再生的勇氣。西條八十看到這種情景,心中覺悟到:應該做大眾所愛的歌曲。這就是他作詞的動機。一首曲高和寡的詩固然偉大,但一首通俗小品也能啟示人生的真諦,同樣有其影響力,能感動人。所以,寫作歌詞也不能算是小技。
>Sua:Uff 有一天下午九點半,我看到華視「今晚有約」的節目,閩南語歌手陳小雲唱了一首歌,因為受到歌詞的感動而忍不住淚流滿面。據她說:她自己感情豐富,每唱這首歌,尤其唱到第三段時,總會忍不住流淚。一首歌能夠感人至此,因此不能小看它。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ru()/pI)z 每一個人都有回憶。值得懷念的,不是「鄉土」,就是「人物」。經過一段時間後,加入個人思念故鄉、思念往事、故舊、思念愛人的情緒。打開心內的門窗便能看到什麼的念頭,就自然而然地出現。──若能打開心門、心窗,思念的景物都能夠看見。一般有志於藝術工作者,多半多愁善
CiTjRJ-ZW) 王昶雄先生著作書影
pG(%yIiAi 圖片提供:台灣史料中心 容易流露強烈的真情,看到家鄉的景緻而觸景生情。緬懷遠離的情人,想起童年黃金時代的往事,尤其出外討生活的遊子,負笈他鄉的學子感受更深。那時,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由心門、心窗望出去──一片青山,前面是一片稻田,可以看到陣陣稻浪,也彷彿可以聞到泥土的芬芳。
`w/`qG:dK 這首歌詞脫稿後,交給呂泉生先生(榮星合唱團指揮)譜曲。這首曲子完成後,民國四十六年由文協男聲合唱團在台北中山堂首次發表。後來中廣合唱團及台大合唱團都來索取樂譜。
ecG,[1]; 多少年來,這首歌曲流行的步調雖然很慢,但是由國內流傳到國外,成為在國外的留學生、生意人聚會思鄉時常常唱的一首歌。自立晚報副刊主編林文義寫過一篇北美遊記,談到他在國外的同鄉會上,大家要求他唱歌,他就唱了這首歌,他一邊唱一邊流眼淚,大家也哭了。林雙不的一本小說:《決戰星期五》,封底印了這首歌的譜和詞。書中第八篇的篇名就是:〈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內容就是介紹這首歌曲。 大地之子這齣戲的導演──一個有心人,指導演出這齣戲,結束的最後合唱,也是唱這首歌─ ─當然是用台語來唱。我當初寫這首歌詞時,沒有想到會漸漸流行。 歌詞寫作技巧 技巧本無定法,但我認為這或許是基本的問題。
9|9Hk1 作品要注重意境(就是藝術作品內容所含的境界),假使要達到這個境界,就不能太直,要會「彎曲」,就是閩南語所說的「欹竅」。這「欹竅」的技巧要靠天分,沒有這個天分的人,無法做藝術家,這是技術的第一步。唐詩上有很多好例子。例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構想好,意境高超,格調高妙。
5p`.RWls 另外,詞要白,讓阿公、阿婆都能懂。歌詞白又意境高,可以從唐詩找到許多例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詩,唸出來大家都聽得懂,格調高,意境好。 台灣歌謠要押韻才好聽,押韻的方法,或隔行押韻,或隔二行押韻,或上下押韻都可以。
z 2Rg`1B 台灣歌謠的詞,要用純正台語才好,例如「元氣」、「健兒」這些用語,本是中國人所創的,意思也能懂,但是現在中國人很少用,日本人很常用。在戰前所作的台語歌詞,往往用這種日式漢語。要盡量避免這種日式漢語。純正的台語,在某些歌謠可以找到。例如:採茶歌:「舉頭一看滿天星,想到歹命講要呢。」「您的歌敢再多,也都小寡來交賠。」「您的歌敢再巧,也都小寡來摧巧。」歌詞中的「講要呢」、「交賠」和「摧巧」就是純正的台語。這種純正的台語現在已經很少用。我們要恢復這些古台語,用在台灣歌謠的歌詞上,或台語的用語上。
nK;c@!~pS 語言是很重要的部分,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假使沒有台語,很多台灣諺語、歌謠、戲曲也會失傳,台灣古代的文化就會遺失。 台語歌謠必須提高水準。現在台語歌曲愈走愈窄,唱的人不是人,就是行船人,大多是社會邊緣的人物。好的台語歌詞無法創作、流行,這是台語歌謠沒落的真正原因。我們要慢慢改善這種情況,不能因為要使歌
'}.Z' %; 王昶雄先生著作書影
kqyPb$Wy 圖片提供:台灣史料中心
>{huaN B 詞通俗而變成俗不可耐。要盡量力求優雅。我們用台語讀成語時,用讀音來讀,比較文雅好聽。例如:「心安理得」、「作威作福」、「待人接物」這些很白的成語,用讀音讀來,人人能懂又好聽。
Mo_(WSs 過去,台灣歌謠的作詞者很有天份,才能寫出這麼好的歌詞。但是當時日據時代,環境的關係,很多人學歷不高。以他們的天分,再加上高學歷的話,見聞會更廣,所作的詞會更好。簡上仁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E4dN,^_ F! 個人的一點看法,我一直很反對靡靡之音,然而當局卻很喜愛,愛用亡國之音鄭聲。人所唱的歌曲,雖然俗不可耐,但是不能視之為靡靡之音。
H:>i:\J/M9 黃友棣寫的《中國音樂思想的批評》書中提到:雅樂是以靜、淡為主要氣質,不屬於感官,要用理智去穿鑿附會,不但非生活之音樂,而是虛偽形式的音樂。亡國之音的鄭聲,曲調非常華麗、複雜,內容偏重愛情的大眾音樂。結果,鄭聲常常非常綺麗,聲很高,創作的音樂是熱情、悅耳的。結果,雅樂無人聽,連提倡雅樂的人也不願意聽。所以至今雅樂衰微。中國音樂所以不發達,歷代提倡雅樂的關係最大。
1.y|bB+kB 很多人自認為他最愛國,認為別人唱的歌都是靡靡之音鄭聲。我一直反對這種說法。因此,期望各位發揮你們的熱情和才華,一起來提倡台灣歌謠。簡上仁先生,多年來一直在做這個工作,我非常感謝他,他提倡台灣歌謠的努力,和他的才華,非常令人欽佩。
1Wy0#?L 問:現在流行的台語歌謠,並非全是靡靡之音,有很多人也作了很多好的歌曲。是否可以指示我們一個方向?
UA]U_P$c 簡上仁答:我們先要回顧,才能前瞻,前瞻是我們的目標,往後的課程我們還會再詳細談到這一點。
uf<nVdC. 問:王醫師談到,台語歌謠不要譯成他種語言來唱,這個原則是正確的。但是有些外國人士,很欣賞台語民謠。我們的做法是否教他們用台語演唱台灣民謠,而我們將歌謠的背景、意境用外語介紹,讓他們了解。例如不久前,南非的兒童合唱團用台語演唱台語歌謠,雖然咬字不正,但很可愛。不知道這個方式好不好?
N)b.$aC 王昶雄答:外國人用台語唱台語歌謠;用外語介紹說明,這個方法很好。
yJGM"$ 簡上仁補充:將台語歌曲譯為日文、英文等外語,這是階段性的,看其價值而定。我們要先把台語歌曲的水準、地位、價值建立好,再往外發展,介紹給國外。台語歌曲不一定全要模仿古代,可以百花齊放,互相激盪。好的留下來,壞的去掉。融入西方的也可以。文化的成長是多元化的。由回顧反思,再思考如何往前進。
l=?G"1 問:創作歌詞須要天份加努力。是否可以請王醫師告訴我們努力的具體方向?要吸收什麼營養?
/1R` E9 王昶雄答:具體的方向較難指出。
f=/IwMpn 簡上仁答:到現在台灣仍然沒有人用嚴肅的心情、態度來研究台語歌謠,所以在學術上仍然沒有建立起來。我幾年前就思考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將以前的資料整理出來,再以此為基礎往前進。我們這次研習會的資料也會整理出來,提供給大家參考。
A6#5 z
ilpP"B 本站所提供之文字、圖片、各連結之著作權均歸屬各該文字、圖片、連結者所有,本站之網頁著作權則歸屬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所有。
^ ;XJG9a0\ L!
DK2, [
本帖最后由 阳光和小雨 于 2008-3-21 08:0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