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正是一代歌坛巨星,在歌坛的成就有目共睹,无须赘言。 在演绎了无数动人旋律之余,他亦是一位电影明星,出演电影二十余部。 谈到他的电影,有趣的是,无论媒体还是歌迷,甚至包括他自己在内,一致看法是——重点在歌坛,电影是弱项,演技须磨练。 诚然,刘文正的歌手形象太突出,加之其所接电影,从艺术水准的角度看尚未有突破之作,造成了他在电影上欠缺代表作品。然而,电影本身的艺术审美是一回事,演员的演技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在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时,更多的应该从演员本身的形、神、态出发,从“角色扮演”出发,而非纠结于影片艺术性这一客观不可逆的因素。 我个人认为,最糟糕的演员莫过于那种在演戏时既不演“自己”,也不演“角色”,而是神游太虚、举棋不定、脱离生活,浑身透着假。 比较好的演员,则是在演戏时尽量把角色往自己本身的性格特点上挂靠,这样,由于给角色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使角色显得自然、生活化,同时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而最好的演员,套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派理论”,则是把自己整个儿隐匿在角色之中,让角色说话。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天生的演员”。 通过观摩刘文正的十余部电影,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具有“角色感”的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领悟力很强。他应该是介乎于我上面所述三种类型的二、三之间。 下面,我想通过刘文正的四部电影(《初恋风暴》、《处处闻啼鸟》、《却上心头》、《燃烧吧火鸟》),进一步谈谈他的演技。
【一】《初恋风暴》 1978年 按照时间顺序,1978年的《初恋风暴》是刘文正中期的电影作品,那年他26岁,正是在歌坛如日中天,独领风骚的时候。《初恋风暴》是一部标准的青春片,轻松、搞笑甚至有些无聊,但由于刘文正的加盟,使这部电影比起一般的青春片多了不少亮点。
◆ 亮点之一:青春张狂◆ 影片中,刘文正扮演的张伟仁是一个天真、活泼、热爱唱歌,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应该说,这角色多少与他本人有契合之处。但我们知道,生活中刘文正的性格,是偏于低调和内敛的,张伟仁自然且富有煽动性的“青春张力”,显然具有“角色塑造”的意味,而不单单是刘文正在“演自己”。 电影中的张伟仁,说起话来总是眉飞色舞(参考图一),走起路来则是蹦蹦跳跳,没个正形。他喜欢钓女孩子,喜欢耍贫嘴,爱“现”,爱恶作剧,但本质上却又是单纯善良的。刘文正把人物个性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落凿痕,而在他日后的电影中,很难再见这样的表演方式,这也证明了他的戏路并非单一。 总结:青春期涌动着的不安、张狂和率性,被刘文正不着痕迹的诠释于荧幕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他赋予此片的第一个亮点。
◆亮点之二:声音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1978年的刘文正,用“锐不可当“来形容他在歌坛上的气势可谓恰如其分。《初恋风暴》自然会利用这一大好资源,男主角张伟仁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这为文正在影片中发挥歌唱才能提供了空间。 《初恋风暴》中的插曲称得上是首首动听,包括了《我的初恋》《我喜欢的女孩》和《嘿,嘿,听我歌唱》。不同于我们听到大碟版本,电影中的音乐经过了刘文正的重新演绎,显得更为生动,再配上他在镜头前自然、可爱、帅气的表演,俨然就是三首电影版MTV。 《嘿,嘿,听我歌唱》的场景是在一家歌舞厅,刘文正扮演的张伟仁和女主角是一对欢喜冤家,女主角在歌厅秀了一段劲舞,张伟仁也不甘示弱,抄起话筒唱了这首歌。值得一提的是刘文正唱歌时的表情和动作,带点挑衅,带点嘲讽,笑嘻嘻地看着女主角,很是可爱。 《我喜欢的女孩》的场景,则是张伟仁拿着吉他,从野外一直唱到女主角家门口。此前,男、女主角有一段误会,而这首歌,实则是张伟仁唱来赔罪的。刘文正在诠释这首歌的时候,不似《嘿,嘿,听我歌唱》般带着挑衅,而是用温情脉脉的声音和表情,把歌曲的甜蜜很自然的表达出来。可惜女主角不领情,在歌声结束的一刹那,拿起一只鞋子就朝张伟仁扔过去,这段情节被文正演得很有趣味,也证明了他的喜剧天赋。 演唱《我的初恋》,是整出电影的高潮部分。影片中张伟仁为了向家人证明自己,也为了圆自己的音乐梦,报名参加了歌唱比赛,《我的初恋》正是他的参赛曲目。这三分钟的表演,刘文正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完美偶像的舞台实力。于是,张伟仁震撼了评委们,而刘文正,震撼了我们。 总结:声情并茂,无疑是刘文正赋予此片的第二个亮点。(参考图二)
◆亮点之三:服装造型◆ 可能有人要问,服装造型和演技有什么关系吗?答曰,关系甚密。 服装造型对演技的影响,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在那个年代,尽管有造型师的参与,演员本身的审美取向也很重要。得体的服装和造型,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角色的身份、地位乃至性格,而服装造型与人物气质的贴合,不但能显示出演员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是构成演员个人魅力的重要元素。 流行时尚风,年年在刮,年年在变,当时间的指针被播回到久远的70-80年代,对流行的定义显然有别于当下。在我看来,能够从那个